2017年9月8日我第二次来到天津,第一次看见夏天模样的天津;一转眼3年的时间都快过去。夏天的天津有着赤道上毒辣的阳光,虽说是海滨城市,但在靠近内陆的北辰区,常年感受不到海风。我相信不仅仅是北方的同学们对这样的气候感到错愕,就连我这个在广东待了11年的人与天津的夏天初次相遇都显得措不及手。
大多数同学都是第一次离开自己待了十几年的家乡,与父母或亲戚在炎炎夏日拿着学籍、各种手续和生活用品来到这个陌生的学校报到。当然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不仅仅是一个陌生的学校,还是一座陌生的城市。17年炎热的9月份前15天我们献给了这座校园,从简约的老校门到举办过全运会的新体育馆;从FIU的教学楼到经济学院;那些如今已经步入工作岗位亦或是读研深造的学长学姐带我们一步步丈量着这座校园。入夜,太阳隐去,当月亮挂起时我们又集合在操场,在草皮上席地而坐,学姐准备的游戏和惩罚的芥末让从五湖四海而来的我们熟络起来。我对天商的第一印象就这样被永远刻印上欢快。
经历过半个月的熟悉,我们开始了正式的大学生活;大一的课表永远都是满满当当,所幸我们遇见了“著名单口相声艺术家”尚林老师,向学长学姐深入打听,竟发现尚老师还在学生中有着粉丝团。有趣的老师、有趣的课程、有趣的同学,这或许就是许多天商学子的大一初记忆吧。转眼就到了18年元旦,说起来这还是我第一次没和家里人过元旦,或许对于一个少年来说只有真正离开家人独立生活才是长大的标志吧。当然离开家人过元旦仅仅只是成长路上的起点。进入大一下学期,我很幸运的通过了经济学院社团联合会的面试,其实早在大一上学期的时候我就已经在社联担任礼仪等工作。这次正式加入这个家庭,学长学姐果然赋予了我更大的责任,一年的时间主持了4次活动,参与了2次竞选。到现在我还清晰记得第一次上台是有多么紧张,随着次数的增多,我的紧张感开始反比减小。
得益于那时我勇敢的接过学长递过的麦克风,我在大家面前讲话再也不是三两句就大脑短路的人。网络上有句话说的很好,大学就是缩小的社会,是一个教会你如何成长的地方。我很幸运能够在不长的时间里,学会我今生都能受益的东西。大二这一年忙绿而又充实,我参加了一次又一次的创业比赛,再一次又一次的失败后最终取得了立项;刚想能够放松自己时,又看到身边的学长学姐在报名参加计算机二级、英语四六级和各种职业资格;于是我在一次又一次的失败后通过了四六级、通过了计算机二级、通过了基金、证券、期货从业资格考试。本以为能够通过这些考试就已经足够幸运,但天商优秀的学长学姐永远在用自己的行动告诉你“你还不够优秀”。
大一时就听过张尧学长的演讲,对那段台湾交换的经历特别神往;大一下学期钟琳钧学长来担任我们的高数助教,在无意中又得知学长报名了台湾交换生计划,去台湾交换在我心里就变成了又一个目标。大二下这个机会来了,准备好各种文件,填了好几个表格,征得父母同意后,我递交了申请。当然把去台湾交换当做目标的不止我一人,学院里几十人申请,最后能去的只有不到5人。在经历学院领导和老师的审核后,很幸运这次机会给到了我。在开心庆幸了一段时间,我又开始担忧,去另一个不同的地方读书,所需要准备的东西太多太多。不过很快学校国际交流处的老师们就用实际行动打消了我的顾虑,从选课到海关文件再到机票和保险,每一步她们都在我身旁指引,吴老师甚至跟我们一同前往台湾。在学校里你可能感受不到学校或者老师对你意味着什么,但当你踏出校门时,他们就是你有力的后方。
初到台湾满心欢喜,看着一切新鲜的事物,总觉得台湾的种种都比天津好;可随着时间的流逝,我发现所有最初的欢喜和小幸运都似乎与自己关系不大,台湾的卤肉饭、蚵仔煎固然好吃,可我的味蕾早已经属于南一食堂、属于品佳、属于校门口的兰州拉面。外面的世界总是精彩,可你待的再久它也不会是你爱的世界。纽约有纸醉金迷的曼哈顿,东京有灯红酒绿的银座,香港有万盏灯火的中环,但在我眼中天商大门口入夜后的小吃摊,是无论哪里都无法媲美的烟火气。或者说这才是“家”该有的样子。
1980年到今天已40载春秋,由于今年春节突发的疫情,时至今日我们还无法返校,但是我看到了,无数的天商学子在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去践行“笃学、弘毅、明德、济世”的校训,无数的天商教职工也在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去站好每一班岗。天商40年华诞,我要祝福我的母校生日快乐,我更要祝福所有的天商学子、所有的天商老师、所有的天商职工生日快乐。